适合我的感冒小神药——小青龙汤

前两天去公园拍照受了风寒,回家顿觉困倦乏力,睡了一下午,第二天上班莫名开始打喷嚏,随后流清涕。一开始没有在意,到晚上发现不对劲,浑身怕冷,清涕不断,且吐清涎,无汗,看来还是风寒感冒,水饮停肺了。随即找出以前开的小青龙汤(我的备用感冒小神药)喝上,控制症状不再加重,最多2剂可以痊愈。但此方目前适合我的风寒感冒,大家不要盲目使用。

小青龙汤--处方来源:《伤寒论》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 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见于《伤寒论》第 41 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别名】青龙汤、细辛五昧汤

【组成】麻黄3两(去节),芍药3两,细辛3两,干姜3两,甘草3两(炙),桂枝3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现代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发越风寒,分利水气。行水发汗。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不渴饮,或身体疼重,肢而浮肿,舌苔白,脉浮或浮滑。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妇人吐涎沫。肺气不利,咳嗽喘急,胸膈烦闷,痰盛涎多,喉中有声,鼻塞清涕,头痛目眩,肢体倦怠,咽嗌不利,呕逆恶心。时行风邪在肺,咳嗽喘急多痰,而阴寒气甚,邪不易解者;瘟疫,若伤风兼寒而发热咳嗽者;外感之嗽,若冬月寒盛气闭,邪不易散者;实喘,若冬月风寒感甚者。肝肺受寒,咳嗽喘急。水寒相搏发呃。水寒射肺而咳,脉浮;痰饮停于胸胃咳嗽;劳极,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水寒在胃,久咳肺虚。冷嗽;喘因寒邪入肺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咳动肩背,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紧,亦有六部俱伏者;齁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与内饮相搏。妊娠感风寒喘嗽。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

【用法用量】以水1斗,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

【加减】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3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茎花如1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1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4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斤(去皮尖)。

【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菜、生葱。

临床应用: 1.喘急:发热喘急,头痛下行胸胁,昼夜不安,面赤,不渴,二便如常,左脉弦虚,右脉空大,此无形之感挟有形之痰,表里合邪,互结于胸胁之位也,与仲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通常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为小青龙汤证之病机。如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中指出:“此伤寒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干姜散胸前之满,半夏降上逆之气,合五味之酸、芍药之苦,取酸苦涌泄而下行,即欲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缓之者,令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能入邪气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凡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并廓清矣。”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可解读为既有“伤寒表不解”又有“心下有水气”;也可解读为“伤寒表不解”的原因是“心下有水气”。后一种解读强调了本证中的重点在于“心下有水气”。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两种解读都是可行的。

水气,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指出:“水气,谓饮也。”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直接称为“心下有水饮”。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中指出:“《经》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水气即寒水之气而无形者也。”当代医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用“从化”理论作解:“大青龙乃治太阳从标气,郁而化热。本方是从太阳本气,郁而化水,仲景条文,水气二字须着眼。盖气郁化水,而尤未甚,故曰水气。”从临床角度来看,水气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寒饮”。

心下,通常我们理解为胸膈下之胃脘部。“心下有水气”,显然“心下”是水气所停部位。那么,本证之水气是停于胃脘部?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中说:“水气逆于心下,故干呕。”从干呕这一症状反推,张志聪认为心下应该是胃脘部。《伤寒指掌》中邵评:“发热无汗是表不解,干呕而渴是水气为患,饮寒相搏,逆于肺胃之间也。”此注认为水饮停于肺胃之间。

《医宗金鉴》认为:“太阳受邪,若无水气,病自在经;若有水气,病必犯府。病府,则膀胱之气化不行,三焦之水气失道。小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此注中水气停留部位是三焦。日人馆野健认为,古人对心下有水气的思想是从鼻涕、喘咳、咳痰(稀薄水样、黏液性的)、心窝部振水音建立起来的综合性病理观。这种解释足具新意,但已属个人的超常发挥了。

当然,很多注家采取了回避策略,不明言心下究竟为何处,只是用一“里”字概括。于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就被解读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表寒里饮”。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心下”在何处,但从其以“形寒饮冷则伤肺”来解读小青龙汤证可知,水气所停部位当然是肺。

从临床角度来看,如以八纲解读六经,水气所停部位在里,小青龙汤证的病机为表寒里饮;如以脏腑经络解读六经,水气所停部位在肺,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感,寒饮停肺。(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537.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