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倒春寒

什么是倒春寒

一般是指初春气温回升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出现偏低的现象。从时间上来看,到了3月份春分之后,在个别年份气温急剧升高,突然有冷空气南下,或者有冷高压控制下的晴朗夜晚地面强烈辐射降温导致气温偏低的现象。

倒春寒是农业气象上使用的概念,因为到了后春4~5月份时,黄河流域小麦正处于返青期,气温降低会导致农作物受到冷害,如果这个阶段(一般指4月至5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度以上,则认为是严重的倒春寒天气。

拉尼娜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因为拉尼娜现象的存在。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2022年1-2月,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降水正常或偏多,利于北方冬小麦安全越冬和南方小麦缓慢生长;但冬季中后期发生阶段性极端强降温天气的可能性大,北方部分长势偏弱冬小麦遭受冻害风险较大;预计2022年春季,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正常,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存在出现春季霜冻、干热风天气的可能性。

受拉尼娜影响,冷空气南下频繁,受倒春寒影响最深的黄河流域,冬季的气温偏低。从时间上来看,冷空气应该来得早,去得迟,意味着今冬时间偏长,有可能往后拖,导致立春节气的气温有可能较往年偏低,天气寒冷。

拉尼娜现象的定义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表现

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出现强沙尘暴的可能性较大。

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程度越大,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程度就会越大。

主要多雨带位于广西大部、云贵高原、重庆、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吉辽大部,这些区域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551.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