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趴2——病因和/或临床特征相对明确的皮炎湿疹类疾病

部分皮炎湿疹类疾病具有相对明确的病因(比如接触性皮炎、感染性皮炎、乏脂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等),或者具有相对特征性的皮损特点(如
AD、钱币状皮炎、脂溢性皮炎),这些疾病可通过识别皮损的主要特征和/或病因以及相关诊断标准建立相应特异性诊断。

AD(特应性皮炎)

是一种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慢性炎症性湿疹性皮肤病,患者常具有特应性素质)。AD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表皮屏障功能障碍和2型免疫反应过度
。AD的临床表现异质性很大,除了经典的、位于屈侧的湿疹性损害,也可出现非屈侧或钱币状皮损、痒疹以及非典型部位或形态的皮损。此外,AD在发病年龄、严重程度、病程、伴发疾病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异质性。典型的、充分发展的AD在临床上诊断一般相对容易,但对于不典型皮损(如单独出现的唇炎、眼睑皮炎、痒疹等)、成人起病的AD、内源性AD等,部分医师由于认识不足,往往诊断为“湿疹”。此外,AD 与其他皮炎湿疹类疾病有交叉,比如AD可能由接触致敏及光敏因素诱发加重,应注意其与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的鉴别。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Hanifin⁃
Rajka 标准、Williams 标准、张氏标准、姚氏标准等,在临床实践应合理应用。

接触性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是皮肤对一种或多种物质发生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而引起的湿疹性反
应。通常有一定时间的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经过1 ~ 2周后如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皮损往往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易反复发作;可通过皮肤斑贴试验寻找可能的变应原,但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其结果意义。除了经典的湿疹性皮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出现包括多形红斑、紫
癜、色素沉着等多种类型皮疹。由于临床上斑贴试验试剂种类不足和医生对接触变应原的复杂性和交叉知识掌握不足,此类疾病目前在临床上易被误
诊为“湿疹”。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

由于急性或长期反复接触对皮肤有害的物质而引起的湿疹反应,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一些特殊类型如慢性累积性ICD等在临床上漏诊率比较高。

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由直接涂抹在皮肤上或通过体循环被皮肤吸收的化合物的光产物引起。这些母体化合物(如防晒霜中对氨基甲酸及其酯类、肉桂酸、羟苯甲酮等)常规条件下并不会诱发变态反应,但在紫外线暴露后可发生化学修饰从而引起过敏反应。这类皮炎通常需要进行光斑贴试验来验证或辅助诊断。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

指原有接触致敏个体,再次通过口服、透皮、静脉注射、吸入等方式接触同
一变应原或具有交叉反应性变应原后发生的变应性皮肤病。一般表现为湿疹性皮损,也可出现汗疱疹、既往斑贴试验部位皮损加重、泛发性斑丘疹及水疱疹、口周湿疹、唇炎、口腔炎、血管炎、紫癜样皮损、多形红斑、荨麻疹、狒狒综合征等

脂溢性皮炎

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累及头皮、面部、躯干上部,皮疹特征为红斑性皮疹及油腻性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马拉色菌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该病在HIV感染人群中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

钱币状皮炎

其特征是瘙痒性盘状或钱币状湿疹性斑块,通常发生在四肢伸侧,但也可能累及面部和躯干。钱币状皮炎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作为 AD、乏脂性皮炎和淤积性皮炎的一种皮疹表现。

乏脂性皮炎

主要是由于皮肤水分丢失、皮脂分泌减少导致皮肤干燥,表皮及角质层有细小裂纹,裂纹处呈红色,类似“碎瓷”。此病多见于冬季,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胫前。

感染性皮炎

曾称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是一种表现为红斑、丘疹、渗出等多形性皮疹的急性渗出性皮炎,常见于有较多分泌物的溃疡窦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腹腔造瘘开口的周围皮肤,发病机制可能与分泌物及其中细菌毒素的刺激有关。

自身敏感性皮炎

是在远离湿疹或皮炎原发部位的其他部位发生湿疹性炎症,可能与机体对
自身内部或皮肤组织所产生的某些物质致敏有关。可发生在原发性皮炎后的数天或数周,皮损分布趋于对称,瘙痒剧烈。淤积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急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感染性皮炎都是潜在的诱因。原发病灶好转后,继发病灶也自然减轻或消退。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557.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