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又一好发皮肤病——颜面再发皮炎
颜面再发性皮炎是一种发于颜面部,以红斑、鳞屑伴瘙痒为主要表现的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将本病归属于“桃花癣”“松花癣”范畴。本病又称女子颜面再发性皮炎、再发性潮红性落屑性颜面红皮疹、颜面颈部秕糠性皮肤炎,始起于眼睑周围,渐扩至颊部、耳前,有时累及全部颊面,严重时可累及颈部及上胸V形区域。本病反复发生可致色素沉着;四季皆可发生,好发于春秋季;多发于20~40岁女性,男性亦可发生。
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
①发病者多为青壮年,素体阳热偏盛,复遇外感风热之邪,郁于血分,血热生风,搏结于面部而发为本病;②过食肥甘厚味,生痰生湿,以致郁而化热,上蒸于面而发病;③久病不愈,正气受损,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病情缠绵。
西医认为
①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卵巢功能障碍,习惯性便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或疲劳,消化功能障碍,维生素B族、维生素C缺乏和贫血等有关。②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显著升高,考虑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所致。这与化妆品的过多使用密切相关,包括过度洗涤面部,使用面膜导致皮肤角质层水合程度升高等,易致皮肤角质层受损,皮肤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对光照、尘埃、花粉等的敏感性增加。③有些患者自行不恰当应用含激素类外用药,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
中医内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为法
初期以清热凉血止痒为主,后期以健脾除湿、养血润燥为主。反复发作者应注重固元培本。
肺经风热证
皮损表现为淡红色的红斑,上覆有少许鳞屑,患者自觉面颊皮肤紧绷灼热,伴轻度瘙痒,二便调或大便干,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方药:银翘散加减。加减:面部红斑显著者,加生地、丹皮、水牛角、荷叶;瘙痒明显者,加荆芥、防风。
血热风燥证
皮损表现为颜面鲜红、自觉发热,瘙痒明显,皮肤干燥,鳞屑明显,舌红,苔黄厚,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止痒。
方药:凉血消风散加减。加减:瘙痒重,加僵蚕、徐长卿、紫荆皮、地肤子祛风止痒;热盛者,加石膏、金银花、黄芩。
脾虚湿蕴证
皮损表现为红斑可见或不明显,有细小的鳞屑,自觉皮肤紧绷,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祛湿,祛风止痒。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加减:夹湿热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重用黄芪、党参以培中补气,缓则治本;日久皮肤干痒,鳞屑明显,色素沉着者,加制首乌、女贞子、墨旱莲以养血润燥。
中医常用外治法
刺络拔罐法
取大椎、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七个穴位。术者先在穴位处用一手指搓揉,使其局部发红、发热,然后绷展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2~3下,见点状出血后,上罐、留罐10分钟,每穴出血以3ml左右为宜。隔日1次,左右两侧交替进行。
马齿苋湿敷方
组成:马齿苋30g,生地榆30g,生甘草3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消炎。适应证:颜面再发性皮炎急性发作期,症见皮肤潮红、灼热、瘙痒者。
方解:马齿苋为君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生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生甘草解毒消痈,二药合用,共为臣药,协同君药,共奏凉血解毒消炎之效。
调剂要领:取马齿苋湿敷方配方颗粒1剂,放入盛有300ml 40℃左右的生理盐水或纯净水的容器中,搅拌,至颗粒充分溶解,置凉。使用要点:取于马齿苋溶剂中浸泡过的无菌纱布,稍微拧一下,以纱布欲滴未滴水状态为佳,展开纱布轻轻湿敷于皮损处,若纱布干燥,及时更换之,每次湿敷20分钟每日2次;每次湿敷完毕,用清水轻轻洗净面部。
预防与调护
停用一切化妆品,用清水洗脸,只用初榨食用橄榄油外擦皮肤,出门时最好戴上宽边帽子或遮阳伞,外出后注意洗面,以减少灰尘等有害物质对皮肤的刺激。
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海鲜、牛羊肉、辛辣刺激性等发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另外,光敏性食物如泥螺、草莓、番茄、芒果、无花果等会提高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而引起皮肤过敏,应避免食用。
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过敏原物质,使病情反复。皮肤保持清洁,忌用刺激性药膏涂敷,以防皮损范围扩大或加重病情。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616.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