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科“调候”法(上)
前两天听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谭城主任的讲座:皮科“调候”法。顿感新奇,遂想深入了解一番。
《素问· 宝命全形论篇》云: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天道有暑寒,四季循环交替,阴阳消长,万物的生长化育都有其相应的寒暖气候。隆冬之时,水寒土冻,百草枯干,枝叶飘零,多喜火解冻; 盛夏之时,烈日炎炎,最喜水滋润。人生于宇宙天地间须调节其自身“气候”以适应自然,寒则宜暖,湿则宜燥,热则宜凉,燥则宜润,此乃尽享天年之理。
“调候”法内涵
《道德经》中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万物得一以生。”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乾坤,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然的一个缩影。
自然界木燥无水不生,寒而木湿难生。火燥而成烈易焚灭,寒无火不长。土逢燥而成旱田,难育万物,寒而成冻土,万物不生。金逢燥而易损裂,逢寒而水冻难成淘洗。水逢旱而成干涸,逢寒而成冰凌。过寒过暖均不能舒展生发,天地寒暖适中,万物交泰乃兴。
四季有春夏秋冬之分,候有寒暖湿燥之别,万物均不能与“候”过分抗争。人处于这个自然空间和时间里,无时无刻受此“候”的影响而形成自身内在的气候,并发生五行盛衰的变化。人道气候调候,得中和之气,必滋润生发。
调候者,调整气候也,即调控自身小的环境以适应自然界的万千气象。根据自然界气候特点,结合人体五行特点,综合疾病表现,调理人之内在气候,使得人体五行平衡,病乃悉除。调候总法为“寒用暖治,暖用寒治,湿者燥之,燥者润之”,达到水火相济、燥湿平衡。
四季“五行”调候有道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五行指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 5 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自然界气候有阴阳寒暑四季变化,万物随之而有生、长、化、收、藏等变化。根据自然界事物发展特点,木火土金水五行欲求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拥有其适合生长的小环境,四季气候不同,五行寒暖燥湿生理及病理特点亦不同。
木
木性腾上而无所止,春月之木,余寒犹存,喜火温暖,不宜水盛,阴浓湿重,则根损枝枯,不可无水,阳气烦躁,则根干叶萎; 夏月之木,根干叶枯,水盛而有滋润之功,火旺则招自焚之患; 秋月之木,喜水土相滋,霜降后不宜水盛,水盛则木漂,寒露后又喜火炎,火炎则木实; 冬令之木,恶寒水盛以忘形。
火
炎炎真火,位镇南方,故火无不明之理,春月之火,喜木生扶,旺则火炎,欲水既济,火盛燥烈; 夏月之火,遇金则作良工,得土遂成稼穑,无水则金燥土焦; 秋月之火,遇水克而损灭; 冬月之火,遇水克而殃。
土
土居中央,寄旺四隅,春月之土,喜火生扶,忌水泛滥; 夏月之土,其势燥烈,喜水滋润,忌火煅烧; 秋月之土,木盛而反侮其性,火重重而不厌,水泛泛而非祥; 冬月之土,外寒内温,火盛有容。
金
金性肃杀,能柔亦刚,春月之金,余寒未尽,火气为荣,水盛增寒,失锋锐之势; 夏月之金,尤为柔弱,火多不厌,水润则祥; 秋月之金,见火成材,见水灵秀; 冬月之金,形寒性冷,水盛则有沉潜之患,土能制水,金体不寒,火来生土,子母成功。
水
水性润下,春月之水,性滥滔淫,逢水必有崩塌之势,遇火既济,不宜火炎; 夏月之水,忌火旺太炎,木盛则泄其气,土旺则制其流; 秋月水,重重见水,则增泛滥之忧; 冬月之水,司令当权,遇火则增暖祛寒,水流泛滥,赖土提防。
此外,燥湿因寒暖而成,天气过寒,地气必湿,天气过暖,地气必燥。人体阴阳其内部合于五脏六腑,外部合于筋骨、皮肤,十天干、十二地支分别与人体内外结构有着相互配属关系: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脏”,地支配脏腑则为“寅为胆,卯为肝,巳为心,午为小肠,辰戌为胃,丑未为脾,申为大肠,酉为肺,亥为肾、心包,子为膀胱、三焦”。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行归土,根据十二地支理论,辰戌丑未属土,有厚薄燥湿之分,辰为湿土,虚而薄,丑为冻土,冷而寒,未为干土,厚而暖,戌为燥土,重而干,丑辰之土有培木泻火蓄水之功,而有生成之义,再见未戌之土,反助火之烈,暖而愈燥。例如冬令之金,金寒水冷,未戌之土可除湿暖局,一举两得,若见丑辰之土,不但不能制水,反有助水增寒之嫌。因此可通过调理土质,燥湿得宜。以上均为临证总结,五行偏盛明显,望而知之,结合四诊,可获捷径,切不可墨守成规。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785.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