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调候”法(下)
“调候”法的依据
五行体质调候为要
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相应。人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其形体、动作亦具有自然物质的特性。自然的五行特性与人体外在特征相联系,确定五行属性,从而指导临床辨证。
体型瘦高,头面圆而瘦长,眉清目秀,双眼明亮深遂,鼻挺耳薄嘴小,唇略显紫,气色略青,舌多瘦小。木为少阳,性腾上而无所止,木形体质之人秉天之风气,风性属阳,主动主升,类比好动之人,亦为生机蓬勃的小儿,为木象; 肤色偏红,头小发少,鼻长高挺,面色带红。
火为太阳,性炎上,火形体质人秉天之热气,热性属阳,主动主外,火型人性刚烈,易激动,性急如火,为火象; 头顶平正,枕骨平实,脸圆头大,面色较黄,发厚浓眉,鼻大唇厚。土无常性,视四时所乘,土形体质人秉天之湿气,性情温厚,感情纯朴,言行迟缓,为土象; 面白齿白,唇红颧突,须髭不密,金为少阴,阴性沉下而有所止,金形体质人秉天之燥金之气,故性刚健坚正,行动沉稳,为金象; 体圆面黑,脸部不平,颊部较宽,耳唇圆厚,水为太阴,性润下,水形体质人秉天之寒气,能刚能柔,好谋略。
发病节气各有其性
人受命于天,脏腑气血津液功能随季节变化与自然界相适应。根据自然界节气变化规律,传统中医提出“司岁备物”理论,因岁物享天地专精之气,故根据不同年份主司气运的变化特点而采收、储备相应药物,可提高用药疗效。不同年份主司气运偏寒凉或偏温热,各种植物药材的生长、发育、成熟也随之产生变化,因得司气、主岁之气以助之而药力倍厚。人体五行因岁月不同而偏盛偏衰。
生理方面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此外,人体阴阳消长节律、人气生长收藏节律、卫气周行节律、经脉气血流注节律、人体机能的月节律、五脏主时节律、脉象变化节律、色泽变化节律等均与自然界季节变化相应。
病理方面
不同时期的天地寒热偏性不同,人体禀赋的天地专精之气有异,疾病的转归亦不同。《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淬。”烈日炎炎,火盛土焦,天气偏热,调候宜寒;天寒地冻,金寒水冷,土冷木凋,天气偏寒,调候宜暖。总之,寒则暖医,暖用寒治,湿用燥医,燥用湿治。
出生秉气道法自然
《灵枢·邪客》提出: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记载: “皮毛属肺,肺多孔窍以行气。而皮毛尽是孔窍,所以宣肺气,使出于皮毛以卫外也。”肺脏通过宣发肃降运动,一呼一吸与自然界连为一体,其中卫气凭借肺气宣发作用行于脉外。正如《素问·痹论篇》所云: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细胞跨膜信号传导研究发现,外界信号通过引起细胞膜结构中某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以新的信号传到膜内,再引发被作用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推而广之,在中观水平我们认为,人体外在五行寒暖燥湿信号作用皮腠卫气,其配体营气内以应之,故其内也有寒暖燥湿之痕,故将进一步影响脏腑气血经络运行。正如《灵枢·痈疽》云: “夫血脉荣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此外,人体因其孕育生存时机不同,患病后会有相应寒暖燥湿内症可循。人秉天地之气,受四时之化,太虚气化不仅影响人体,而且作为孕育人体时的生命参数而赋予人体,出生时间为人体沟通天地的重要时间点,这一时间点的生命信息烙印在人体上,影响生命生长化老已的整个过程。如生于夏季火旺木多,则为暑热; 火旺土多,则为湿热; 火旺金多,则为燥热; 若火独旺,则为热邪。生于冬季水旺木多,则为风寒; 水旺土多,则为寒湿; 水旺逢金盛或水独旺,则为寒邪; 若水独旺又逢火多,则为寒火。
“调候”法在皮肤科中的具体体现
人体是天地万物的浓缩,五脏六腑通气于天地。肺为华盖,皮毛卫外首当其中,感应天地万物变化。万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影响,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 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 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生木; 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 中央阴阳交而生温,温生土。
生理上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云: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自然气候影响人体气血运行的趋势不同,脉搏上就形成了四时脉象。
病理上
四季有其五行、阴阳属性,冬为水、太阴,夏为火、太阳,均为峻烈,此阴阳两端对自然万物影响颇剧,寒冬冻土凝结无以生发、万物蛰伏。如黄褐斑患者,取象比类之法将黄褐斑类比乌云浮于面部。众所周知,乌云形成是因为地表聚集过多的水分,遇烈日蒸发再与尘埃结合所致,患者多夏季发病或加重,其本质为寒水体质遇到热性气候,水热互结、湿热气化乃成,且患者多生于立冬-大寒之间者,治以温阳暖土、甘温调候为大法; 炎夏火球当头,土地燥裂、禾木不生,临床上银屑病患者表现为红斑、白色鳞屑、皮损肥厚者如西北高原燥土,病理下所出现的角化不全细胞、Munro 微脓疡。此外,患者大多腹部便便,生于立夏-大暑之间火土当令之时。上述宏观及微观之象均提示其“火炎土焦”病机,治以泻火滋阴、甘寒调候为大法。
出生于立冬-大寒之间者,多寒水当令,土冻柴少火微,体质偏阳虚阴盛; 出生于立夏-大暑之间者,多属火土当令,五行火重水死,偏阴虚火旺。临证中可适当询问患者出生月令,结合四诊判断其体质有无寒暖燥湿偏颇。如生于炎夏、火旺水竭者以水调候,使燥土得灌、万物生长; 自拟坎离方,以泻火滋阴、甘寒调候则燥土得润,化泄生金,五行流通,皮损尽除。生于寒冬、水土冻结者治以温热,但不可辛温燥烈,用药温煦应如春日暖阳,冻土渐融则万物复苏,自拟麻黄升降汤,方中麻黄3g,取轻提阳气之性,以达暖化冻土之功,屡获良效。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787.html


kp
“自然的五行特性与人体外在特征相联系,确定五行属性,从而指导临床辨证。” 一直好奇中医的这些底层逻辑是靠什么证实的?例如现代医学可以用设备观察细胞、激素等等的变化,那中医是依据什么确定?
Nono@kp
临床疗效呀,中医也有循证医学
kp@Nono
那临床已经验证了五行这套理论了吗?五行这些东西有没有更深层次的解读,五行这种东西听起来太神秘了。
Nono@kp
当然有啦,光是五行学说就能写好几本书~本身临床就是建议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
kp@Nono
那五行里面这些什么金木水火土落到实处是什么?
Nono@kp
五脏、五味、五色、五音、季节、气候…………很多很多啊
鸟叔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博大精深啊
Nono@鸟叔
是呢,要学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