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南治疗荨麻疹的“寒热”辨证

“寒热”是八纲中鉴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表现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证”可表现为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

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为由外界寒邪侵袭所引起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鼻塞,咳嗽,喘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脘腹胀痛,肢冷神靡,呕吐,泄泻。里寒证共有的表现是: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脘腹等部位冷痛,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或沉细。

热症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即由于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导致出现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

辨别疾病的属寒、属热,对确定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治法上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寒与热是相对的,但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下面就以赵老的治疗荨麻疹来体会”寒热辨治“。

在治疗荨麻疹时赵老认为应当首辨寒热,风邪是荨麻疹发病的主要条件,可夹寒夹热,又可相互转化,治疗当以祛风为主,再根据寒热病性,或散寒或清热,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赵老总结了荨麻疹的治疗是以疏散风邪、平调寒热、调和营卫、调理气血为原则。在临床中把荨麻疹辨证分为寒证和热证。

寒证

病因病机

赵炳南老先生认为,风邪是荨麻疹发生的首要因素,而风邪致病,最易夹寒夹热,无论风由外感或内生,均当首辨寒热,若因卫外不固,复感风寒而诱发,如 《诸病源候论》所云 “邪气客于肌肤,复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则为寒证。

临床表现

荨麻疹皮疹色淡呈粉白,遇风遇冷加重,口不渴,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或平素畏寒、四末不温,兼有便溏,舌淡,苔白; 脉浮紧。

治法方药

治法: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方药:麻黄方

组成: 麻黄 3 ~ 6 g,杏仁 4 ~ 9 g,干姜皮3 ~ 6 g,浮萍 6 ~ 10 g,白鲜皮 6 ~ 10 g,陈皮 6 ~10 g,牡丹皮 6 ~ 10 g,僵蚕 6 ~ 10 g,丹参 10 ~15 g。

方解

麻黄、杏仁开腠理,解肌发汗; 牡丹皮、丹参、僵蚕养血润肤,和血止痒; 陈皮、干姜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内外兼治,且干姜皮温中散寒,走肌肤; 浮萍、白鲜皮散风,祛内伏之蕴湿。

随症加减

表虚不固、遇风加重者,加玉屏风散( 黄芪、防风、白术) 益气固表; 表虚自汗多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若平素畏寒、四末不温,可麻黄加倍,再加桂枝温阳开腠理;若湿浊内生、舌苔厚腻,亦可加茯苓皮、冬瓜皮、大腹皮利湿泄浊、通利肠腑; 若病程日久,腰膝酸软,肝肾不足者,可加桑寄生、杜仲补肝肾温阳。

热证

病因病机

若脾胃滞热,复感风邪,成风热而致病,则为热证; 若为阴血不足,阴虚血虚,生热生风之虚热,亦是热证。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风团色红,伴灼热,瘙痒剧烈,遇热皮疹加重,可伴或不伴发热、咽喉肿痛,或心烦口渴喜冷饮,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白腻; 脉滑数。

治法方药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方药:荆防方

组成: 荆芥穗6 ~ 10 g,防风 6 ~ 10 g,僵蚕 6 ~ 10 g,金银花10 ~ 15 g,蝉蜕 3 ~ 6 g,牛蒡子 9 ~ 12 g,牡丹皮9 ~ 12 g,浮萍 6 ~ 10 g,生地黄 9 ~ 15 g,薄荷 4 ~10 g,黄芩 6 ~ 10 g,甘草 6 ~ 10 g。

方解

荆芥穗、防风、薄荷、僵蚕、浮萍疏风解表宣肺;牡丹皮、生地黄凉血清热;金银花、牛蒡子、甘草清热解毒利咽;黄芩清上焦之热;蝉蜕祛风止痒。

随症加减

口渴口臭,胃热炽盛者,加生石膏、栀子清热泻火; 便秘或大便热臭者,加芒硝、大黄泻火通下; 若病程日久、夜间加重,易耗伤阴血,可加乌梅、地骨皮滋阴酸敛;手足心热,阴虚内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清透虚热; 咽喉不适,肺气失宣者,加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 舌苔厚腻,湿浊内生者,加茯苓皮、冬瓜皮、大腹皮利湿泄浊,通利肠腑; 若病程日久,腰膝酸软,肝肾不足者,可加女贞子、墨旱莲以平补肝肾。

从 “荨麻疹”寒热的的具体组方用药,可以看出赵老治疗荨麻疹紧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辨证后采用辛温解表治疗风夹寒邪,采用辛凉解表治疗风夹热邪型荨麻疹,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加减应用,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850.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