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monkeypox)诊疗指南(2022版)
猴痘的流行概况
猴痘(monkeypox)是由猴痘病毒所致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 1958年首先在野生猴群中发现,故称之为“猴痘”。1970年在刚果发现一名9月龄男童感染猴痘病毒。此后主要流行于非洲。 2003年非洲以外地区发生疫情:猴痘病毒随着土拨鼠进入美国,出现47例猴痘病例均为动物感染所致. 2022年1.1-6.15,全球432国家报告2103例确诊病例,死亡1例。
病原学特点
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00×25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双链DNA,长度约197kb。 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两个分支。 本次非流行国家测序结果为西非分支。 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 30分 钟或60℃ 10分钟可灭活。 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1.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2.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
3.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其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病早期(发热期0-5天)
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皮疹期 –发病后1-3天
首先出现在面部,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多呈离心性分布,数个到数千个不等。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水疱和脓疱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 主要累及面部(95%),手掌脚掌(75%) –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
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出现,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后遗症
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因角膜溃疡导致的失明。
预后
自限性,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血尿素氮水平降低、低蛋白血症等。
病原学检查
1.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
2.病毒培养:采集上述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可分离到猴痘病毒。病毒培养应当在 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 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发病前21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出猴痘病毒。 对符合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标准的病例,应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
鉴别诊断
猴痘
猴痘病毒。发热、淋巴结肿痛,皮疹离心性分布,第1-3天斑、丘疹,4-5天水疱,6-7天脓疱(持续5-7天后结痂)。
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高热少见,无淋巴结肿痛,皮疹向心性分布,疱疹壁薄,四期皮疹同存。
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单侧、可有低热、斑丘疹数小时后即可至疱疹, 90%发于胸腹腰及三叉神经部位,多见于老人或免疫低下人群。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1、2 单一疱疹。1型好发于口周,2型好发生殖器、肛门周围,免疫功能低下时可播散全身。
梅毒
梅毒螺旋体、皮疹前可有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皮疹多形,广泛对称,不痛不痒。
药物性皮疹
无皮疹多形,可有发热,皮肤瘙痒,淋巴结肿大等。追问药物使用史。
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审因论治”、“ 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 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 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926.html


小王
很厉害的小姐姐!貌似网站的留言板不好使,还有友链接页面也不是很完整。会关注!希望早日完善希望和小姐姐交个朋友哦
Nono@小王
谢谢~我完善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