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屏障里的脂质
皮肤屏障中的脂质从哪里来
皮肤屏障中的脂质主要由皮脂腺细胞直接分泌(皮脂)、表皮角质细胞向外迁移过程中板层小体分泌(细胞间脂质)和皮肤微生物产生。
(1)水脂膜(或皮脂膜),是皮肤的第一层界面,主要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角质层细胞崩解产生的脂质以及汗腺分泌的汗液乳化形成。
(2)角质层的细胞间脂质,是当角质形成细胞从基底层向角质层分化的过程中,多种脂质成分被板层小体排出,呈层状分布于角质细胞之间形成的,也是皮肤渗透屏障的主要成分。
皮肤屏障中的脂质组成
来源于皮脂腺和来源于角质层细胞的脂质,其组成成分和比例各不相同:
(1)75%~90%的皮肤脂质来源于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主要成分有角鲨烯、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蜡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等。其中角鲨烯和蜡酯仅由皮脂腺分泌,可用作鉴别皮脂腺脂质和细胞间脂质的标志物。
(2)角质层的细胞间脂质又称为结构性脂类,占皮脂的10%~25%,主要包括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标志性成分是神经酰胺。
身体不同部位皮肤屏障中的皮脂有区别吗
除手掌和脚底外(这些区域没有皮脂腺),皮脂在身体的所有部位,但分布不均匀,并且在有些局部非常针对和高效,如睑板腺。
头面及胸背等处皮脂腺较多,皮脂的含量相应较高;皮脂腺较少的部位,表皮来源的脂质含量相应较高。因此,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屏障,其脂质构成也不全相同。
皮肤屏障中的脂质功能
脂质相关的皮肤屏障,其主要作用,可以通过它的“防水性”和“脂溶性”来呈现。
(1)这些脂质增加了黏附力,阻碍细胞之间的物质移动,既防止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又阻止有害物质入侵,形成渗透屏障,维持着皮肤的内稳态。
(2)成为角质层的储藏库,脂溶性药物如外用的糖皮质激素,可以蓄积并缓慢释放。
皮肤屏障的天然保湿因子是脂质吗
天然保湿因子不是脂质,而是存在于角质层内能与水结合的一些低分子量物质的总称,包括氨基酸、乳酸盐、尿素等及其他未知的物质。
天然保湿因子大约占角质细胞重量的20%~30%。天然保湿因子成分可以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与角质层自身水分结合。
由于天然保湿因子成分水溶性极强,当与其他水接触时,便会很容易丢失。所以,手部皮肤反复接触水时,皮肤会变得越来越干燥。
为什么护肤品要想模仿皮肤屏障的脂质?配方比例真有那么重要吗?
护肤品的研制过程中,其成分模仿皮肤屏障的脂质成分,是为了模拟、符合真实的人类皮肤细胞微环境,让脂质异常的皮肤逐渐过渡、恢复到正常状态。
脂质比例很重要,屏障中脂质含量、结构或比例的变化,都会影响皮肤屏障功能。正常的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大约50%神经酰胺、25%胆固醇、15%游离脂肪酸(按重量占比)。
任选其中一种或两种外用于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的人皮肤表面,都会发现皮肤屏障修复功能延迟。当三者浓度同时提升三倍时,可以使修复提速。
皮肤屏障的脂质中的神经酰胺为什么经常出现在舒敏配方里
神经酰胺是一种关键的表皮屏障成分,其缺乏会导致屏障受损,因此神经酰胺常被添加到舒敏保湿的护肤品中。
神经酰胺由脂肪酸和鞘氨脂碱基组成,约占角质层脂质总重量的一半,功能主要为:
(1)高度水合作用,减少表皮水分蒸发,防止皮肤干燥脱屑,神经酰胺的减少会引起瘙痒。
(2)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皮肤炎症和应激反应等的维护。
(3)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
皮肤屏障的皮脂中抗氧化性能最强的是哪个
研究发现,受到紫外线辐射后,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等病理生理过程,细胞内抗氧化酶被抑制,生成多量的氧自由基,会破坏皮肤屏障结构的稳定性。因此,抗氧化成分是皮肤稳定屏障功能所需要的。
皮脂中抗氧化性能最强的是角鲨烯,具有很强的保湿和抗氧化作用。角鲨烯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分子,可以保护哺乳动物上皮细胞的DNA免受氧化性损伤。角鲨烯还是一种长链烃,具有高度的不饱和性,属于流动分子,因此是一种具有高渗透性的天然润滑剂。
皮肤屏障中的游离脂肪酸长链好还是短链好
长链更好。
游离脂肪酸占角质层细胞间脂质总量的 15% 左右,新鲜的皮脂腺脂质中并不含有脂肪酸,大部分是通过微生物的脂肪酶分解皮脂中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增多、长链脂肪酸的减少、脂肪酸从饱和转向不饱和,都可能导致皮肤脂肪组织致密程度下降,从而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当用模拟皮脂组分的脂质混合物中的游离脂肪酸由短链改为长链时,混合物的结构更牢固,稳定性也会增强。
皮肤屏障中哪种脂质最能防水锁水
蜡酯是皮肤屏障的脂质中最能防水锁水的。它们占皮脂腺脂类的25%~30%,它们的产生与皮脂腺分化有关。
蜡酯是非常稳定的分子,比甘油三酯和磷脂更具有抗氧化、抗水解和阻断热的功能,具有润滑、保护、防止水分散失等作用。由于蜡酯可以形成排斥水的微结构,故此使其能够抵抗灰尘、花粉、细菌等各种物理或生物的入侵,这种现象被称为“莲花效应”。原料霍霍巴籽油含70%以上的蜡酯。
当皮肤屏障出现急性损伤,脂质屏障如何快速自救
钙离子是板层小体分泌结构性脂质的主要调节因子,正常情况下板层小体的分泌缓慢,但当脂质屏障被破坏时,钙离子从表皮丢失,颗粒层最外层细胞内已经合成的板层小体会迅速分泌脂质。
在皮肤屏障破坏的前15~30min,角质层中上部的脂质双分子膜结构破坏并出现大量的裂隙,颗粒层上部中原本已有的板层小体会快速分泌并转运相应的脂质。
约30min后,新生成的板层小体开始出现在颗粒层,并分泌大量脂质、蛋白等参与屏障的修复直至其功能恢复正常。
皮肤屏障的脂质成分,除了保护屏障,也可能伤害皮肤
以角鲨烯为例,角鲨烯的抗氧化性可以起到抗氧化剂和保护屏障的作用,但其在某些条件下会变成其他副产物,反而会伤害皮肤屏障。
当角鲨烯暴露于紫外线照射,或者被一些化学物质诱发了角鲨烯的一系列氧化相关化学反应(氧化修饰),皮肤脂质屏障的抗氧化防御被突破,角鲨烯的氧化就会产生反应性副产物,深入皮肤层,进一步参与局部防御性炎症,随后引起明显的异常,例如色素沉着过度、炎症、粉刺和皱纹形成。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930.html


共有 0 条评论